- A+
梅州,客家的原鄉,梅州的女性到現在都還保留著客家婦女勤儉持家的傳統,使得許多有意娶大陸新娘的台灣男性都以梅州的客家新娘為最優先的選擇;要娶梅州客家新娘並不難,只要透過我們專業的相親服務就可以順利娶到客家新娘,但還是要多瞭解梅州客家新娘的文化習俗,才能與梅州客家新娘溝通促進婚姻和諧美滿,為您介紹客家人的九葬九遷十葬萬年。
客家人的九葬九遷十葬萬年,原本是客家風水先生一句自我解嘲之語,認為遷葬的次數越多越好。借喻好事多磨,並告諭人們事情總是朝著良性方向發展的。客家人篤信風水,贛南客家風水文化尤其著稱。如果說世界風水在中國,那麼中國風水在贛州。風水術,又稱堪輿術,是一種從古代沿襲至今擇吉避凶的術數。
客家風水祖師楊筠松,民間多稱之為楊救貧,著有《正龍子經》、《疑龍經》、《撼龍經》、《黑囊經》、《青囊奧語》、《葬法十二杖》等堪輿典籍,收徒有曾文辿、廖瑀、劉江東、賴文俊等人。楊救貧主張因地制宜、因形擇穴、觀察龍脈、分析地勢、方位,從而擇定陰宅、陽宅的最佳位置。其堪輿實踐後來發展成為風水地理的"形法理論",世稱"形勢派"、"巒頭派"或"江西派"。以堪輿為職業者,民間俗稱風水先生、地理先生。
客家地區多山多水,風土溫潤,陰宅多生蟲蟻,給後人帶來不祥。這種情勢下,遷葬(即二次葬)是必然的。客家人死後第一次安葬,選址、儀式等均較為簡單,待若干年後,子孫再擇吉日開墓地、拾遺骨、貯骨壇並于吉時吉地再次安葬,二次葬反倒更加隆重。民國《上杭縣誌•禮俗志》卷二十所載:"……為禍福所感動,歸咎於先墳,有一遷再遷屢遷者。"又明代嘉靖年間《惠州府志》記載:"長樂(今梅州五華縣)、和平(今河源和平縣)滋不忍棄親於土之說,有停柩期年、三年而後葬者,或葬不數年,惑於風水,啟土易棺,火化而改葬者。"
再如梅州興寧:"納骨於瓦瓶,名曰金瓶,遷葬而之它……亦惑於地師,數數遷易。……"清代《嘉應州志》記載:“葬數年必啟視,洗骨,貯以瓦罐。至數百年遠祖,猶為洗視,或屢經起遷,遺骸、殘蝕止於數片,仍轉徙不已。甚且聽信堪輿,營謀吉穴。"清人張新泰《粵遊小志》載嘉應州(今梅州)一帶:"粵俗惑於風水……乃有既葬後,或十年或十餘年複出諸土,破棺撿骨,謂之洗金。”由上述引文可知,"風水"是客家人盛行二次葬的最主要原因。
台灣客家人將二次葬稱為"撿風水",梅縣丙村鎮客家人稱二次葬為"做風水"、"做地"。在台灣客家聚落,第一次喪葬時至今仍比較簡單,多有不正式立墓碑者,待三五七年乃至十餘年後,再擇吉日開墓,撿拾遺骨,重新正式安葬。台灣、粵東、贛南等地客家素有"九葬九遷,十葬萬年"之說,即認為祖先遷葬的次數越多越好。客家又有"金甕一口,值得生龍穴"一說,意即該處風水再好,也寧願把祖先遺骨裝入金甕再葬,而不願把祖先一次就葬定一處。
客家人非常尊敬死者,注重慎終追遠。從一些喪葬儀式中,我們可知客家人深信死後有另一個世界,因此喪禮儀式繁複,一方面彰顯對逝者的尊重,同時也希望藉此機會宣揚先祖的德澤以及子女的孝順。人人深怕先輩的喪葬處理不好,不僅貽笑大方,淪為不孝之人,甚至認為這樣一來對後代子孫都會有諸多不利的影響。"死者為大",這是客家人經常教導他人的一句話。生命不息,靈魂不滅,這是客家人最基本的哲學思想。
如果您想娶大陸新娘,尤其梅州的客家新娘,就要知道客家人非常重視傳統文化,有意娶梅州客家新娘的台灣男性也請尊重包容他們的文化習俗,以保持婚姻美滿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