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目前台灣男性娶大陸新娘的熱門地點主要還是集中在福建,也就是娶福建新娘;娶福建新娘並不難,但想要與福建新娘維持長久幸福的婚姻,就需要經由瞭解與溝通來達成;因此為您介紹福建壽誕命名習俗。
對所敬重者或有名望之人,生日尊稱"誕辰"。舊時,生日按農曆計算,現在,鄉村仍以農曆為主,城市則多憑西曆。通常,幼兒、青少年除周歲、成丁之外,年長者除壽慶之外,其他年歲的生日紀念都比較平淡,禮儀從簡,俗稱"做生日"或"過生日"。
青少年逢生日,父母大多要煮一碗線面或米粉加2個雞蛋(晉江、泉州等地有的是雞蛋、鴨蛋各一)給他們吃;廈門人還加幾根韭菜,平和人還有讓孩子吃肉腸。線面、米粉、韭菜、肉腸等均喻長壽;蛋主太平,也有借其破殼、剝殼而寓意成長。這種做生日之法,一方面為祝願孩子無災無難,快快長大,另一方面在於提醒家人不要忘記孩子的出生日。
舊時,青少年做生日禁忌較多。供其食用的線面、米粉、韭菜和肉腸不可折斷或切斷。在福州,小孩生日絕不言"壽",因言重恐有折壽之虞。在連城,父母一般不把孩子的生日事先告訴他,到那一天也只是淡淡地說"今天是某某的狗日"之類話,帶有"厭勝"含義。在同安,人們往往忌諱給小孩做生日,俗信小孩不知生日,糊裡糊塗更易成長。
女子出嫁後的第一次生日,娘家父母要置備蛋、面等禮物給女兒送去,目的在於讓男方記住其生日。尤溪人謂之"做記日"。
老年人做生日相對隆重些。不僅要吃長壽麵和太平蛋,而且已嫁出去的女兒也得回到娘家祝壽,並備送線面、蛋、肉或錢、衣物等祝賀。少數有條件、重禮節的人家還辦酒宴招待親友。
如今,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又由於獨生子女倍受寵愛和西方風氣的影響,城市裡越來越多的人時興為少兒慶賀生日。屆時,家人往往要給孩子購置新的衣服、用品和玩具,為之舉辦生日宴會。按西方做法,宴會中上生日蛋糕,且須插上數目與孩子年齡相等的小蠟燭,燃燭後由孩子自己吹滅,意謂告別舊齡,新增一歲,預祝將來健康、活潑、快樂。有的還邀請親戚、鄰居、幼稚園或學校裡的一些小夥伴前來參加,大夥一道唱歌、跳舞、猜謎、講故事、做遊戲,充滿歡樂氣氛。
青年人過生日,形式就更加多樣,內容更為新穎,或主辦生日宴會、或組織生日舞會、或安排郊遊野餐、或向電臺點播自己喜愛的歌曲、或到卡拉OK歌舞廳包座聚會,隨人興趣,各具特色。也都用生日蛋糕,親朋好友所饋贈的生日禮物,主要在於有紀念意義和表達情誼,而不甚講究價格的高昂,如寄、送生日賀卡,點播或點唱歌曲,贈送象徵當事者生肖的玩具或工藝品,等等。總之,年輕人多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過生日,而不拘泥於傳統俗套,不依賴家人的包辦。當然,在農村中,現在做生日大多仍沿襲舊俗。
壽慶,俗謂"做壽",亦稱"祝壽"、"慶壽"。各地一般稱年登50者(虛齡)謂之"上壽"。此後,每逢"十"歲之年,子孫即要為之祝壽慶賀,故壽慶又被稱為"做十"、"賀十"。但是,連城、永定、上杭、武平、長汀、建甯、永安、龍海、華安等地,流行60歲上壽和做壽的習俗。在閩西、閩北,一些人家孩子10歲、20歲就給"做十";沙縣有祝壽從"三十做起"之說,霞浦也有少數人家30歲時"做第一壽",福安有人40歲作"小壽(其他地方極少人"做四十歲",因"四"與"死"諧者)。不過,無論是10歲、20歲"做十",或是30歲、40歲"祝壽",皆非真正意義上的"做壽",而只是生日中比較重要的"整壽"或"大生日"。在這些地方,正式做壽也還是從年過半百後開始。上杭俗語曰:"一十二十無人知,五十六十打鼓震天地"。
做壽雖有"做十"之名,但福建民間往往並不是在逢"十"之年祝壽,實際上要提前或推遲一年。閩東、閩北一帶及閩南許多地方,俗傳"九"乃凶年,很難逾越,必須採取措施先予跳過。於是,人們興以"九"做十,即49歲(48周歲)就做50大壽,59歲做60大壽,其餘類推。待真的到了逢"十"之年,少數人還會再行慶壽。福州和莆田地區,則以男做九、女做十為常。據說男人最怕"九",女人卻無所謂。福州人男的做壽尚有"明九"與"暗九"之分,"明九"即49、59、69等,"暗九"指的是9的倍數:54、63、72等,或選"明九"、或選"暗九",因人而異。漳州、三明、龍岩等地區,有些人是逢"一"做十,如50之壽於51歲做,60之壽於61歲做,連10歲、20歲亦不例外。但在閩西的永定、連城、上杭、武平、長汀等地,以"男做齊頭女做一"為常見,即男性逢十之年(60、70……)祝壽,女性拖後一年(61、71……)做壽。
在南靖船場,則恰好相反,為男做單(51、61……),女做雙(50、60……)。大田人普遍忌諱80歲時做壽,恐招禍殃,當地俗諺雲:"八十歲八十丁,八十一歲剩單身"或"八十歲八十丁,八十一歲點單燈"。據當地傳說,從前有一人,80歲做大壽時,子孫滿堂,全家老少合計也正好80人。第二年,他出門在外之際,家中慘遭土匪洗劫,家人均被殺戮,無一倖免。另有一種說法:從前一富有老翁,年屆80歲時,全家祖孫共80口,門庭興旺。某日,一算命先生告訴他:"你今年八十歲全家有八十人,明年八十一歲將只剩下你自己一人。"老者聞言頗感不悅,卻也時時警覺和提防。這樣,總算捱到了除夕,眼看再有一天就能度過期限,為預防意外,當夜老頭子把家人全鎖在城堡裡,自己隻身一人外出討債,可就在此時城堡突發大火,全家人盡為烈焰吞噬。最終還是應驗了算命先生的預言。由此,大田人的80大壽要麼在79做,要麼在81歲做,80本身被視為不吉之歲。福州、龍海等地亦存在類似情形,龍海俗謂"七成八敗";福州有一句罵人的話就是:"你娘做八十"。連城有的人不做"八十一壽"或81歲生日。
福建人做壽,習慣上有兩種限制:一是年滿50(或60)卻仍無第三代或未見三代男孫,認為是一大缺憾,不行祝壽;二是父母或祖父母仍健在,遵照"親在不敢言壽"的古訓,也不做壽,如果要做,其規模不得超過上輩。
做壽禮儀有在誕辰之日舉辦的,也有安排於年底或春節期間的。閩東地區春節時祝壽的居多,晉江、泉州、湄洲灣一帶尤興正月初三做壽,閩西人的壽慶大都放在生日前數日進行,忌諱推後。
做壽前夕,壽家預先知會親友,令其皆來祝賀。親友們都饋以賀禮,如壽聯、壽幛、壽軸、壽桃、壽燭、鞭炮、衣料、鞋襪、雞蛋、豬腿、豬肉、線面等,稱"送壽"、"送十"。壽聯總要在"壽"字上做文章,象"頤性養壽,屢獲嘉祥"、"仁慈殷實、獲壽保年"、"晚年逢盛世,青松迎舞鶴"等。壽幛乃題以吉語賀辭的大幅布帛或綢緞被面,基本是金色或紅色。壽軸多為"松鶴圖"、"百壽圖"、"福祿壽三星圖"。壽桃是用米麵製成,取蟠桃"延年益壽"、"長命百歲"之意。壽燭即專供祝壽用的紅色蠟燭,比普通蠟燭粗大許多,重約斤把、甚至三五斤,蠟面印有金色"壽"字或"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吉語。送壽禮品須是雙數,表示"好事成雙",如一付壽聯、一對壽燭、一套衣服(或相當的布料),連豬腿的重量也不可為單。禮品一律要貼上紅紙或染成紅色,以示吉慶,俗諺"見紅大吉。"
福州有些鄉村,普通賀客多送線面若干,帶一鴨蛋;若壽慶者配偶健在,則帶兩個蛋。在莆田,壽者如為女性,賀禮中常有花粉一物。在漳平,所送壽桃的數目,一定要超過壽翁、壽婆的年齡數,曰"添福壽"。在古田,50至80歲的4次壽慶,親友均送"豬蹄"、"壽麵",90歲送"豬頭",百歲送"全豬"。
慶壽送禮,視親疏關係而別。通常,女婿(包括女兒)向岳父母祝壽,應送禮最豐。在福安,女兒、女婿不僅要與其他親友一樣送布料、鞋襪、毛巾、壽聯等,而且一定得送豬腳(其他親友有無皆可)。莆田、仙遊一帶,親朋好友備炮燭、壽麵、壽蛋、衣料之類的禮物,用紅籃子裝著,提去祝壽;女兒、女婿則須備辦壽桃、壽龜、壽麵、豬腳、壽聯、衣料、燭、炮、蛋等,以紅盤、紅布袋盛裝,挑去祝壽。
在武平,一般親友送蛋、雞、酒、壽麵、壽聯等,婿家須加衣料、鞋帽等。在泰甯,戚友贈壽聯、布料、麵條、豬肉等,女兒、女婿則定送糕、麵條或粉幹、酒、雞、豬腿、鞋襪、衣著、炮燭等。在惠安,女兒和女婿的送壽賀禮有線面、豬腳、衣服、壽燭、壽幛等,其他親友可酌情從簡。女婿平時少與岳家往來,但岳父母做壽之日一定得到。在漳平,朋友送壽幛、燭和鞭炮,親戚加送壽桃或壽龜以及冰糖、線面,女婿除上列諸物外,還要奉敬衣帽、鞋襪全套穿戴和一隻雞。
主人收受禮物也有一套規矩,一般不可全收,且須回禮答謝。在仙游,主人收親友所送之炮燭、壽蛋、壽麵各一半,衣料則不收,另回敬紅糰、白糕、柑桔、糖果等;對女兒、女婿送來的賀禮,收去衣料與其他部分東西,也予以回禮。在長樂,女兒、女婿送來的"十色"禮品,壽者只能各收一些,然後回饋壽餅。在霞浦,戚友的送壽禮有豬肉、布料、鞭炮、壽燭、壽聯等,主家多隻收後面三種,並以錢、桔回謝。在漳平,凡送壽桃的一律要折款回付;其他物品,女婿送的可以全收,親友送的布料不能收,母舅送的全部奉還。
壽慶之際,主家宅內懸燈結彩,壽堂裝飾一新。正廳頭以紅幛為底張貼一金色"壽"字或壽星圖,兩旁高掛著親友送來的壽聯、壽幛、壽軸,下設香案,上燃壽燭,或擺以壽桃、壽麵、壽餅等(均應疊成塔形)。往往子孫有幾人,壽堂中就要點燃幾對壽燭,以示子孫滿堂。在連城,壽堂中的神桌、幾案前至屋簷還要鋪松毛,喻松柏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