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一個秋雨瀝瀝的周末,和朋友在宜蘭自由行。從上海第一次到台灣旅遊的Wendy和台北姑娘Maggie雖是初次見面,卻非常不見外地相互調侃「你們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啊!看你瘦的。」「大陸人生活好苦啊,一看見地瓜就要吃(因為我們正在街邊買紅薯)。」接踵而來是一陣會心的哈哈大笑。
這段旅程就在她們倆不間斷的和題材無限的調侃中,快樂地進行著。我和澳門的朋友雖然少了初次抵台的新奇感,但對她們從那個兩岸隔絕,各說個話,抹黑對方的年代中,信手拈來的「笑話」還是心有靈犀,同享同樂。
細雨濛濛,來自兩岸四地的我們快活、輕鬆,暢所欲言地談天說地,這氛圍只有彼此視對方為「自己人」時方可有之,即彼此間的那一份互信,那一份相知。
這情景令我想起當年在海外留學時,也遇到過不少台灣來的留學生或華僑,我們之間絕少像現在這樣「毫不見外地」和對方打趣(即使毫無惡意),快活地相互調侃,盡情地享受彼此的「笑料」。
原因無他,兩岸阻隔40年,彼此相互防範,戒心重重。即使在民間,信任感也缺乏,疑神疑鬼,好像對方的人員都是特務,豈敢「輕鬆」的開玩笑?加之當時兩岸政治生態,百姓生活之巨大差距,即使一句毫無惡意的玩笑,也可能引起對方之不愉快甚至誤解。
時代變了,兩岸從隔絕走向了交流,從封閉過渡到了開放,伴隨著民間往來,經貿合作,相互的接觸和理解亦在加深,彼此戒心少了,聚在一起都放鬆了不少,玩笑也開起來了。同時,通過開放門戶讓人進來看自己,自己也走出去看對方,互相知道了彼此的「家底」,自信心大增,承受「玩笑」的雅量也大增。這表明那些因為長時間隔離所造成的疏離感,防範感,不信任感正在逐漸減少。
然而,兩岸民間的互信如果從更廣泛和更基層的角度去看,依然不足,換言之,彼此之間的認識和瞭解依然有待深入。
且不談兩岸信息封鎖,互相抹黑,詆毀了對方40年,迷惑、誤導和「洗腦」了多少人?留下多少有待澄清的「笑話」和需要撥亂反正,重新正視的歷史史實?僅論當今,大陸遊客,特別是初次到訪者,當陶醉在太平洋溫熏的風中,驚呼「這裡就是我們久違的『民國』!」時,不少台灣人正無可奈何地搖頭,歎著氣說「台灣早已走出了民國,我們現在是多元化的民主社會。」
當不在少數的大陸人認為台灣什麼都好,「和諧」得令他們無限嚮往和羨慕時,他們是否知道,或者想過老蔣時代的白色恐怖,是否知道一些台灣人對那個時代痛恨的至今仍無法釋懷呢?
同樣,台灣人看大陸(無論是親自旅行還是坐臥家中接受二手信息),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在大陸被認為習以為常或司空見慣之處,而讓他們看不慣或難以接受;又或者,我遇到和聽到過台灣人對大陸文革的稱讚或欣賞,對大陸過去那麼多年民不聊生的政治運動(包括百萬知識青年下鄉農村)毫不關心或不知情。身為那個時代的過來人,此刻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我認真地想普通百姓反映出的這些現象和情緒,是對歷史的無知?還是認知上的不同?這些無疑都關係和影響到彼此的觀感和信任度,遠未達到真正的相知。
再看,台灣行政院「縮短大陸新娘入籍期限從6年到4年」之修正案在不但立法院被否決,還需要再加考筆試。那些投反對票之政黨和議員們無不標榜他們「代表著民意」。
有人告訴我,這不是主流民意,但不可否認他們亦代表了一些人的訴求。由此而言,無論是大陸遊客誤把台灣當民國,還是台灣人對大陸政治生態的「獨特」感受,抑或台灣民眾(即使是一部分)依然要堅持對大陸新娘以及陸生的歧視性政策,都在在地說明兩岸民眾之間依然存在著不可小視的相互不瞭解,誤解甚至曲解,以及由此產生的不信任。
我想到另一位台灣朋友小莉。有次她和我談起接待和陪同大陸親戚在台灣旅遊,幾天下來,她感慨地說:「接觸越頻繁,瞭解越深入,越發現兩岸三地的想法真的大不同。但多交流總是好事,才能真的互相瞭解。」那天我對小莉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自然環境之不同都可造就人之性格,習性之特色,更何況政治,經濟,文化之異而形成的天差地別?
無論歷史還是現實,兩岸民眾現在都生活在不同的政治和社會體系中,雙方由此產生的思考和認知的不同,實屬正常。然而,我們該如何面對這些不同?又如何在不同中建立起互信?
我認識一位大陸文化人。他告訴我,有天一位從台灣來的朋友去青島看他,倆人談到兩岸時局和未來走向。我的朋友出於「強烈的民族感情」,與他台灣友人的觀點大相逕庭,甚至針鋒相對。聽到此,我不由得為那位台灣人捏把汗,不知我這位自稱「傳統山東人」的朋友,怎麼「收拾」人家。結果卻出乎意料,「當然,我們這樣的討論並不影響彼此的交往。要放開心胸,相互包容嘛!」他爽快地說。
從這些朋友們和平,理性,寬容的態度上,從他們付諸行動的理解和溝通上,我看到了建立兩岸民間互信的希望。一如星雲大師所講:「你來我往,來來往往,所有的防範和障礙都會消除。」
因此,在建立兩岸民間互信之過程中,於史,我們不僅要有能承受「笑話」的雅量,還要有直面歷史的承擔。這需要我們培養共同的歷史記憶,以寬恕與平和的目光,回望我們曾經走過的歷史路程;於今,我們需要有包容彼此差異的胸懷,要正視,承認,理解,包容,和尊重彼此之不同,同時,還需要有付諸行動的理解和溝通。
若如此,陌生的遊客可以成為朋友,存有戒心的彼此可以和解,泛泛之交可以變成知己。猶如我們的自由行,雖在秋風秋雨的寒冷中行走,內心確是快樂,那種相熟相知的感覺,自由,輕鬆,笑話共享的自在,最是令人回味和留戀。
而如今,許多人透過相親方式娶大陸新娘,不但要在相親過程中放下"台灣優越感",以平常心參加相親,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選",才能順利娶到大陸新娘;在順利娶到大陸新娘之後,也不能將自己的習慣強加在對方身上要對方遵守,應該以包容體諒的態度去溝通協調適合的生活模式,才能真正在娶大陸新娘之後,有個幸福的婚姻。